2017作品

生態自給式建築

  • 發表科系: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
  • 得獎名次:佳作
  • 解決問題:氣候變遷、建築溫度調適
  • 靈感生物:樹木冠層 、蜂巢、山芙蓉
作品簡介

團隊構想的建築,其空間採用樹木冠層生態的概念,考量雨水和陽光接收量的多寡,設計適合不同作物生長之空間,期望建築能達到自給式的循環。建築材料使用靈感來自臺灣山芙蓉,該植物體內花青素在不同溫度會有變色之機制,仿造此特性打造能自動調節溫度的材質,達到節能的目的。同時將蜂巢六角形結構作為建築型態,以最少量建材打造最大使用空間。

相關作品

A Sensitive Wall

由含羞草的澎壓機制設計聲光線感測器,改善居家生活。

Samara 2

以翅果概念製造渦漩並仿鯨鬚板的結構蒐集懸浮垃圾。

RICOCHET

利用魟魚濾食浮游生物的結構(raker)為發想,減少細懸浮微粒(PM 2.5 )的排放。

trashark

使用仿斑馬鯊牙齒磨碎塑膠垃圾,達成永續海洋之最終目標。

「微」機就是轉「飢」

製作仿生蝴蝶微飛行器為植物授粉的媒介,有效解決糧食危機。

網站維運單位

網站支持單位

© 2021-2025 仿生科技產業化資料庫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