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作品

鱟生利用

  • 發表科系: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 得獎名次:台灣海選入選
  • 解決問題:海廢
  • 靈感生物:水滴形態、葉鰓附肢、蜘蛛、鸚鵡螺
作品簡介

新聞報導「海龜受困於廢棄魚網」或「海豚誤食塑膠垃圾窒息而死」提醒我們:人類如何對無辜的生命負責?根據Science期刊(JR. Jambeck etc, 2015),全球每年約127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並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除了塑膠減量,是否能更積極的行動?我們發想一個協助「清理海洋垃圾、拯救海洋生命、偵測海洋環境」的工具—「HOPE」。以「鱟的外殼形狀」、「鸚鵡螺的中空氣室」、「蜘蛛的液壓腿」及參考「螳螂蝦外殼與貽貝足絲」研發的「仿生多級鋼」為靈感,並結合科學技術設計的一臺多功能水下無人機。透過「HOPE」,以「更節能、有效率、省人力」的方式來探索海洋及拯救生命,實踐「鱟生利用」(厚生利用—富裕民生物盡其用)的目標。

相關作品

A Sensitive Wall

由含羞草的澎壓機制設計聲光線感測器,改善居家生活。

Samara 2

以翅果概念製造渦漩並仿鯨鬚板的結構蒐集懸浮垃圾。

RICOCHET

利用魟魚濾食浮游生物的結構(raker)為發想,減少細懸浮微粒(PM 2.5 )的排放。

trashark

使用仿斑馬鯊牙齒磨碎塑膠垃圾,達成永續海洋之最終目標。

「微」機就是轉「飢」

製作仿生蝴蝶微飛行器為植物授粉的媒介,有效解決糧食危機。

網站維運單位

網站支持單位

© 2021-2023 仿生科技產業化資料庫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