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作品

Bubble net oil barrier

  • 發表科系: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
  • 得獎名次:新北市環保局清淨海洋創新獎
  • 解決問題:海廢
  • 靈感生物:座頭鯨覓食行為、玻璃海綿倒刺、貽貝脊狀表面
作品簡介

座頭鯨通過在水下吹起氣泡來建構泡泡網以在寬廣的海昂中集中魚群,我們以水力發電將氣體打入單側有孔的PLA材質水管,使氣泡上升形成氣泡網,仿造座頭鯨抓魚的方式「抓住油汙」。除此之外,長時間呆在海水中的人造表面(例如作品中的水管表面)可能經常被附著的生物污染,而貽貝外殼的最外層骨膜是一種堅固但柔韌的材料,由寬約為1-2μm、高約為1.5μm的重複波紋圖案組成,此規則重複的脊狀表面可保持其表面清潔。我們的水管表面利用表面塗層製造微米結構仿造貽貝的表面以避免藻類、福壽螺的附著;玻璃海綿固定在玻璃骨骼元素(glass skeletal element)上,這些元素又稱為針狀體(spicules),每個元素約長10公分,針狀體聚集成許多類似電纜的構造,此構造末端形成倒鉤狀使玻璃海綿可以固定於柔軟的沙子和淤泥中。為仿造玻璃海綿固著方式,我們在水管底部加裝倒勾固定水管。

相關作品

SoilRevive

受擬南芥與菌根網絡啟發,結合 AI 與多種微生物的土壤修復系統。

隨身帶著走之避難空間 (P.A.W.S. – Protective Adaptive Wave Shell)

受羽毛結構、蛋殼、貓掌、穿山甲的鱗片啟發,更輕量、易維修與易回收的仿生防震裝置。

仿生搜救機器蛇

受蛇、蚯蚓、蠍子、蝙蝠啟發的機器蛇,用以提升災後黃金救援時間的效能。

Mealybugs Killer 介殼蟲殺手

受蜘蛛、眼鏡蛇的毒液噴射機制啟發高效且環保的機器人,用以解決極端氣候導致的蟲害問題。

火翼探險家Blaze Wing Explorer

受蜻蜓、黑火甲蟲胸部的紅外傳感器啟發的智能撲翼機,其應用包含在天災或事故發生時能進行交通的監測、救災資訊收集、應對。

網站維運單位

網站支持單位

© 2021-2025 仿生科技產業化資料庫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