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作品

Wind Digester

  • 發表科系: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營建工程系
  • 得獎名次:新北市永續城市獎
  • 解決問題:能源
  • 靈感生物:貝殼的空腔共振
作品簡介

利用風能的特性,我們聯想到了風力發電,壓電材料可以通過振動來發電,但大多數振動的頻率不是單一且有規律的,這會降低壓電器件發電的效率和壽命。從貝殼共振中,我們得到了靈感。腔體結構設計可以阻擋大部分頻率振動,只讓單頻振動通過並產生共振。高樓周圍的風經過曲面帷幕導流至發電裝置,發電裝置內部為壓電材料和空腔結構。發電的過程很簡單,各種頻率的風經過空腔結構,變成放大的單一頻率振動傳給壓電材料發電,因為風時時刻刻都存在,所以 Wind Digester 時時刻刻都可以承擔大樓部分用電風力發電屬於永續的發電方式。在解決風壓的問題同時,我們也將環保與永續的概念導入我們將發電的電力,儲蓄在各層的供電槽,並由電控室配發給各樓層來供給冷氣空調,辦公室用電等,室內管線與裝置我們設置於樓板下方並在各個插電曹設置供電箱,由發散的管線傳至樓層的各個供電箱壓電材料可以通過振動來發電,但大多數振動的頻率不是單一且有規律的,這會降低壓電器件發電的效率和壽命。

相關作品

SoilRevive

受擬南芥與菌根網絡啟發,結合 AI 與多種微生物的土壤修復系統。

隨身帶著走之避難空間 (P.A.W.S. – Protective Adaptive Wave Shell)

受羽毛結構、蛋殼、貓掌、穿山甲的鱗片啟發,更輕量、易維修與易回收的仿生防震裝置。

仿生搜救機器蛇

受蛇、蚯蚓、蠍子、蝙蝠啟發的機器蛇,用以提升災後黃金救援時間的效能。

Mealybugs Killer 介殼蟲殺手

受蜘蛛、眼鏡蛇的毒液噴射機制啟發高效且環保的機器人,用以解決極端氣候導致的蟲害問題。

火翼探險家Blaze Wing Explorer

受蜻蜓、黑火甲蟲胸部的紅外傳感器啟發的智能撲翼機,其應用包含在天災或事故發生時能進行交通的監測、救災資訊收集、應對。

網站維運單位

網站支持單位

© 2021-2025 仿生科技產業化資料庫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