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仿生循環聯隊「永續泡泡」沙龍~ 循環時尚、在地出發 會議紀實

在科技部建立以社會需求為核心的技術創新藍圖計畫支持下,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與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執行「建構我國仿生科技創新推動平台– 以循環海洋廢棄物加值運用為例」計畫,已於2019 年邀集業界綠色先鋒啟動「仿生循環聯隊」,首波從「循環時尚」主題出發,並於去(2020) 年舉辦盟友願景型塑會,深入探討海洋廢棄物循環加值運用的創新可能,進而凝聚國際發展之目標及策略藍圖。台灣擁有將海洋廢棄物(如漁網、塑膠)循環再製紗線或布料技術的優秀能力,成為國際服飾大廠打造循環時尚有力的上游夥伴;另一方面,台灣在地時尚品牌與新創也希望納入循環材料進行商品設計,然礙於採購量不具規模、無法前進的窘境。今(2021) 年3 月「仿生循環聯隊」為推動「循環時尚」的在地實踐,特與台北市時裝協會合作,舉辦「永續泡泡」沙龍,邀請國內環保紗大廠以及新銳設計師、串接台灣紡織上下游斷鏈的兩端,以應用仿生學的生命準則(Life’s Principles)培養在地合作關係,並於台北時尚新創中心打造永續泡泡(Sustainability Bubble) 專區,建構盟友價值鏈。本次出席的企業包含力鵬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南企業、台灣時尚永續有限公司、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富勝紡織、集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遠東新世紀股份有限公司、福懋興業股份有限公司,設計師品牌包含C Jean 以及DYCTeam。

台灣經濟研究院孫智麗所長於開場時表示,永續發展已是全球產業發展趨勢,隨著下游廠商與品牌設計師環保意識提升、環保或回收原料需求提高,位於上游的廠商也須隨之因應。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下,建立永續生產與消費模式十分關鍵,這也是社會需求計畫的前提,同時藉由仿生設計、生物策略的啟發,建立師法自然的技術解決方案與網絡平台,「仿生循環聯隊」因應而生。期望在已落實的綠色環保、循環系統中,注入仿生思維,結合台經院對產業趨勢的分析與資訊收集、台灣仿生協會的仿生設計思考與生物策略,以及與國內外仿生顧問的串聯,協助促成不同組織單位在氣候變遷影響下,以遵循自然、善用科技的發展模式彼此合作,孕育技術與商業的創新。

台北市時裝協會孫正華理事長則提到,近年來媒體報導時尚產業為最大的汙染源,使得國際時尚品牌積極採取行動,訂定2025 年、2030 年全面使用回收料的目標,共同協助以更友善的方式製造,維護地球環境,而這些行動進展非常快速、與商業連結性高。台灣回收料技術已然成熟,近年來文化部推動台灣時尚設計界進行永續設計,時裝周也以永續為主題,未來也將持續集結台灣品牌共同發展。

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策略已啟發科學家與工程師應用於紡織材料的設計。1997 年有關蓮葉自潔效應的研究、以及1999 年超疏水結構的製造研究發表後,「蓮葉效應」直接啟發了後續超過 1700 篇有關蓮葉濕潤性以及蓮葉仿生設計,衣物防潑水處理便是源於蓮葉效應。此外,還有豬籠草啟發超光滑自潔表面、大藍閃蝶鱗片的結構色啟發不使用染劑便能展現光澤的布料,目前科學家正研究捕鳥蛛(tarantulas)蛛毛的非炫彩結構色,希望未來同樣能應用於布料中。還有鯊魚、蟬翼的抗菌表面所啟發的薄膜或塗佈技術正應用於醫院中,降低院內感染的風險。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來自美國加州的新創材料公司Bolt Thread 研究了蜘蛛絲的絲蛋白特性,使用生物工程技術將基因放入酵母中,透過發酵大量生產蛋白質,藉由分離並純化絲蛋白將其紡成纖維,時尚品牌Stella McCartney,以及運動品牌Adidas 已在服裝設計中採用這樣的材料。2020 年仿生新創獎(Biomimicry Launchpad) 得主Werewool 團隊,研究Discosoma 珊瑚中發現的紅色螢光蛋白(RFP) 的結構,利用生物合成技術加以仿效,創造出具有性能( 例如顏色或拉伸)的紡織品,如此無需使用有毒的染料和石化材料。仿生設計以「生命創造有利生命存續的環境」為原則,提供發展永續時尚的新思維。

完整會議紀實請至台經社(Bioeconomy)參閱農業生技產業季刊66期: https://www.bioeconomy.tw/magazine/no66-4/

2021仿生循環聯隊「永續泡泡」沙龍~循環時尚、在地出發

網站維運單位

網站支持單位

© 2021-2023 仿生科技產業化資料庫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