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維護生物多樣性之 永續發展策略 專家座談會 會議紀實

海洋廢棄物對環境的衝擊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平衡,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執行科技部「建構我國仿生科技創新推動平台– 以循環海洋廢棄物加值運用為例」計畫,計畫目標為運用仿生思維,嘗試解決經濟開發所帶來的環境問題。聯合國預估,到2030 年實現永續發展目標14 水下環境(SDG 14),每年將需要約1,750 億美元。但是目前每年僅花費255 億美元,表示每年的資金缺口為1,490 億美元,其中,私營部門目前的貢獻約占融資總額的8%,聯合國呼籲應透過公私伙伴關係進一步探索和促進創新性融資,例如混合融資和債務融資。聯合國與世界經濟組織、國際金融機構等,正嘗試運用金融機制與工具集結資金共同解決,同步研擬共通定義與衡量方式,以利發展與管理。據此,本計畫由台灣經濟研究院孫智麗所長於今(2021) 年5 月20 日(四)召開「2021 維護生物多
樣性之永續發展策略」專家視訊座談會,以「經濟開發與自然保育」的永續商業機制為主題,從國際趨勢與發展現況、生態與生物多樣性服務價值的潛力、政府激勵政策與配套措施、企業發展現況等內容進行研討,出席專家包含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李俊鴻教授兼主任、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終身特聘教授、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蔡昌憲教授兼 EMBA主任、東吳大學法學院暨法律學系胡韶雯專任副教授,以及中正大學財經法律學系林韋仲助理教授。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七所孫智麗所長提到,在經濟學裏,「價格機制」是調和資源配置非常重要的機制。台灣長期政策為了促進工業發展,在自然資源的使用上,例如水資源與能源的價格非常低廉,造成工業強調效率與成本導向,低價的結果造成消費者過度消費、生產者過度生產。為了達成效率規模化,工業化與規模化的生產,破壞環境也減少了生物多樣性。如何運用價格機能的調整,讓經濟發展與民生需求得到應有的代價需仰賴政策,包括金融方面的政策,促使企業界與產業界在發展的同時,將使用環境的代價計算進來。無論要求企業界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或櫃買中心推動促進永續發展的債券市場,或綠色採購等政策,能協助導入環境開發成本,納入產品設計理念及企業營運模式中,以建立兼具經濟開發與自然保育之永續發展策略的參考。

因應全球、台灣2050 淨零碳排轉型目標,在綠色復甦主軸下,政府積極鼓勵綠色投資與融資,從ESG 三個層面擘劃商業發展藍圖,期許原本對立的經濟開發與自然保育,伴隨永續商業機制的出現,進入新局。國際間正興起以「自然基礎解決方案」(Natural-based Solution, NbS) 與自然氣候解決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 NCS) 為脫碳、對抗氣候變遷的工具。生物多樣性的狀態是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關鍵,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的負面趨勢將影響永續發展目標中80 個細項目標(44個中的35 個)的進展,這些目標與貧窮、飢餓、健康、水資源、城市、氣候、海洋和陸地有關。台灣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蘊含環境、社會與經濟價值,本次會議,希望藉由匯聚跨界專家共同研討發展台灣自然資本與商業機制的可能,期許為我國發展氣候緊急時代的轉型途徑提出新的發展架構。

詳細會議紀實請至台經社(Bioeconomy) – 農業生技產業季刊66期: https://www.bioeconomy.tw/magazine/no66-2/

2021維護生物多樣性之永續發展策略 專家座談會

網站維運單位

網站支持單位

© 2021-2023 仿生科技產業化資料庫 All Rights Reserved.